2025中国酸辣粉行业发展报告

时间: 2025-11-09 08:26:56 |   作者: 意面系列

产品详情

  作为国民喜爱的特色美食,酸辣粉正从街头巷尾的风味小吃,成长为贯通一二三产业的经济载体。近日,纳食产业研究院发布的《2025年中国酸辣粉行业发展报告》(以下简称“报告”)显示,在消费升级、供应链革新与工艺突破的多重驱动下,酸辣粉行业已迈入以健康为核心、以高端化为方向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阶段,不仅带动区域经济活力,更在国际化布局中展现出强劲潜力。

  当下方便速食行业整体面临调整压力。世界方便面协会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2020-2023年方便面消费量减少40亿包,2024年跌至438亿包,2025年第二季度销售额同比下滑8.9%。线下市场中,螺蛳粉、酸辣粉等新型方便速食品类占比也有所回落,但酸辣粉在线上仍保持增长韧性——魔镜洞察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2024年新兴线上内容平台该品类市场增长约9%,成为行业重要的增长支点。

  在此背景下,酸辣粉行业加速向健康化、精细化、标准化转型,区域产业集聚与企业创新成为关键动力。在区域层面,“中国酸辣粉之都”通许县依托淀粉产业园与国家级甘薯产业集群,将地方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;温县推动速食调味料产业升级,三大食品产业园同步启建;息县打造食品大健康百亿级产业集群,酸辣粉小镇已投产;贵州思南县则以酸辣粉为引领,入选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,实现甘薯全产业链发展。这些区域通过链式思维,构建起特色产业生态,成为县域经济突围的典型。

  企业层面也动作频频。丽星、京华、白家阿宽等企业拓展代工业务,与鲜风生活、盒马鲜生、沃尔玛等零售平台合作打造自有品牌;麻六记打破传统餐饮边界,以“堂食+零售+电商”的全渠道模式打造沉浸式消费体验,为行业注入新活力。2024年10月,河南酸辣粉产业联盟成立,逐步推动企业抱团发展,规范生产标准,助力行业品质与品牌双提升。

  从方便速食行业整体竞争来看,消费者需求已从“饱腹”转向“健康精致”,螺蛳粉、酸辣粉、自热火锅等新兴品类与传统方便面形成差异化竞争。尽管方便面仍占据主导地位——2025年上半年线%,但新兴品类展现出增长潜力,同期螺蛳粉、酸辣粉、自热米饭等合计占比约7.16%,环比上升0.42%,其中螺蛳粉增长0.16%,预制菜增长0.19%,方便米饭增长0.22%,折射出市场对多元化速食选择的需求提升。

  聚焦酸辣粉细分赛道,当前市场之间的竞争呈现多元化特点,尚未形成绝对垄断格局。2024年线(前十品牌市场集中度)约66.14%,线%,整体集中度仍较低,尤其是线上市场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。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中小品牌仍可凭借渠道优势、口味创新或细分场景营销分得市场占有率,行业未来整合空间较大。

  品牌层面,传统优势品牌地位稳固,食族人、嗨吃家、白象、豫道等依旧领跑市场;新兴品牌则加速崛起,2025年上半年,莫小仙、麻六记、丽星、李子柒等品牌线下市场占有率增长显著,成为行业新的增长力量,推动竞争格局持续优化。

  供应链是酸辣粉行业发展的核心支撑,从原料成本到工艺创新,再到标准与溯源体系建设,每一环都深刻影响行业走向。

  原料方面,红薯淀粉、马铃薯淀粉、木薯淀粉作为核心原料,价格波动直接影响产品成本与利润。2024-2025年,红薯淀粉价格经历从波峰到波谷的震荡后逐步企稳;马铃薯淀粉在2024年下半年因原料成本下降大幅降价,2025年保持平稳;木薯淀粉则受需求疲软与库存攀升影响持续回落,预计未来供需矛盾缓和后将呈现“先跌后涨”态势。

  工艺与技术创新则推动产品力迭代。早在2000年左右,光友、白家通过方便粉丝工艺突破奠定行业基础;2016年起,丽星食品的涂布工艺优化粉丝复水性,烹小鲜、立达等企业推动风味大众化。近年来,行业创新进一步深化:口味上,河南立达研发胡辣汤风味汤底,保定全乐还原南京鸭血粉丝汤,河南品正推出百香果酸辣金汤,挖掘本土与特色风味;包装上,厦门长塑的“调料包直线秒撕膜材”解决了难撕、易溅洒难题;设备上,丽星机械联合西门子改造智能化生产线,实现关键参数精准控制;标准上,河南省食品工业协会发布《酸辣粉质量管理规范》,通许县酸辣粉产业协会制定配套标准,豫道等企业出台更精细的企业标准,形成“团体+企业”的标准体系。

  价值链分布也清晰呈现行业成本结构:调料包(28%)与粉饼(24%)是最大成本项,其次是包材与餐具(21%),加工(10%)、花生包(9%)、蔬菜包(5%)与物流(3%)构成其余成本,这一结构为企业优化成本提供了明确方向。此外,为解决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问题,河南酸辣粉产业联盟联合新华网“溯源中国”打造全链条溯源体系,覆盖原料采购、生产加工、仓储物流、质量安全与销售信息,目前丽星、豫道等12家企业已入驻,首批赋码产品已亮相,以数字化保障产品安全。

  报告指出,未来酸辣粉行业将在五大方向实现突破,推动产业从“规模增长”向“价值提升”跨越。

  产品创新将持续深化,聚焦四大路径:一是地域风味系统化开发,如河曲红葱油泼辣子、潮汕沙茶蒜香等风味产品,通过技术锁定地道口感;二是健康化与功能化转型,借助减盐增鲜、微胶囊包埋技术,开发益生菌发酵酸汤粉、高蛋白鸡胸肉酸辣粉等产品;三是全球风味本土化,推出泰式冬阴功、日式豚骨酱油等跨界口味;四是特色原料深加工,挖掘红葱油、陈醋老坛酸菜等地方食材价值。

  自有品牌成为新增长引擎。尼尔森IQ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2024年自有品牌销量增速达12.9%,其依托“短链路”供应链形成价格上的优势,借助零售商渠道实现快速铺货,还能基于本地消费洞察开发精准产品,推动行业从“价格竞争”转向“价值竞争”。

  标准化建设进程将加速,政府、协会与企业将加强完善产品、生产、安全标准,明确原料品质、工艺参数与卫生指标,为行业规范化、国际化奠定基础。

  产业链向价值深耕延伸,头部企业不再局限于通用食材采购,而是绑定通许甘薯、息县特色农产品等地方资源,通过订单式采购、标准化培育,将在地优势转化为产品差异化竞争力,同时带动地方农业升级,形成“原料赋能产品、产品反哺产地”的良性循环。

  出海升级打开全球市场。酸辣粉不再局限于东南亚、日韩等传统市场,中东、东欧、拉美成为新发力点。河南丽星食品实现自主品牌海外整柜出口,通过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攻克瞬时高温杀菌、多层隔氧包装技术,实现“零防腐长保鲜”,保质期延长至10个月,同时加速产品本地化适配,推动中国风味走向世界。

  从地方小吃到产业标杆,酸辣粉行业的升级之路不仅折射出中国方便速食的创新活力,更成为带动区域经济、促进饮食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。随着全产业链协同深化与全球化布局推进,2025年及未来,酸辣粉行业有望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。

上一篇:揭秘自热米饭的秘密:重组米背后的故事

下一篇:乱用“牛肉膏” 猪肉变牛肉